| ||
|
?
????策划:谷江民?统筹:王平强?王鼎强
????【文物名片】
????文物名称:江门五邑各地学校校徽
????文物年份:民国年间
????馆藏方:江门市博物馆
????馆藏地点: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
????文/图?江门日报记者?娄丹
????在五邑侨乡,从偏僻的村落、繁华的圩镇,到各县(市、区)的城区,遍布华侨捐建的各类学校,它们像镶嵌在五邑大地上的明珠,百余年弦歌不辍、熠熠生辉。
????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“侨乡文教”展区,有一个江门市地图形状的展板,上面插满了民国时期五邑各地校徽。记者粗略数了一下,有近60枚校徽,形状各异,以圆形、三角形、长方形为主,地方则以台山、开平居多。有些校徽已看不清字迹,但却见证着百余年前五邑大地上教育的繁盛和兴旺。
????家族捐资兴学 开侨捐学校先河
????江门五邑是华侨之乡,尤其是台山,华侨众多且重视教育。这里,在民国时期,从城镇到乡村,基本上九成学校都是由海外华侨捐资修建。华侨们虽身在海外,但心始终不离故国桑梓,尤其对于教育,即便他们在海外只是“引车卖浆者流”,依然十分重视。
????“尝思国家之兴,视乎人才。人才之出,赖乎教育。而教育之端,自飨校始。”他们慷慨解囊,捐资兴学,下定决心改变祖国和家乡教育落后的面貌。
????1905年的一天,多个国家的台山端芬伍氏宗亲社团都迎来了这样一批宗亲,他们奔走世界各地,只为兴办学校募捐,美良村人伍述之就是其中一员。
????在伍述之、伍礼门等人的不断努力下,以伍于秩为代表的伍氏家族旅外宗亲们纷纷慷慨解囊,共筹得银币10多万元。1906年,成务学校正式开工,1908年建成竣工。1909年2月24日,学校举行了盛大的开校庆典,时任新宁县正堂(长官)覃寿坤出席开校庆典,成务学校也成为中国第一间由华侨捐建的乡村学校,开创了华侨建校的先河。
????在端芬伍氏之后,台山各大姓氏家族纷纷开始募捐自建学校。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(1918年后),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恢复,海外华侨侨汇也大量涌入国内,教育成为各大姓氏家族比拼的一个重点。
????据《台山华侨史》记载,成务学校集资开办当年,台山端芬梅姓海外乡亲亦集资支持开办“蒙养小学”。1907年,都斛莘村华侨李崇瑚、李期道向海外乡亲募集巨资兴建“潭洲小学”。同年,谭姓派谭毓芝等赴港发动宗亲募集经费开办“育英小学”。1908年至1910年,在华侨资助下,台山白沙的“绍宪学校”、附城的“求是学校”、三八的“龙冈小学”相继开办。这一时期,台山海外华侨支持家乡教育热情高涨,据《台山县华侨志》统计,“至民国十年,立案的学校由数十间增至200余间”。
????与此同时,五邑各地都开启了华侨捐资兴学的进程,以开平为例,1909年建成的赤坎五堡乡“教五书室”,是五堡乡新龙里的谭姓华侨捐建的义学,成为开平华侨捐建义务教育学校的先声。
????积极集资募捐 台山学校数量曾为“全省之冠”
????在遍布侨乡版图上的近60枚校徽中,“台师”和“台中”的校徽尤其显眼,且数量较多,仅“台师”就有三角形黑底、长方形镂空以及黑色飞燕状等不同形状。而“台中”圆形带金边的校徽中间是白色的“台中”二字,特别显眼。
????据记载,华侨兴建学校前期,主要是利用宗族姓氏、乡村地域等形式筹募款项,将村中的私塾或祠堂改为学校,或集资购地兴建新校舍。1921年后的几年间,随着华侨资本的大量注入,华侨捐资办学掀起了热潮,同时政府取缔私塾,各小学依章立案,把祖偿、社偿、庙堂等收入拨为乡村小学经费。
????在这样的背景下,当时的公办学校也意识到了“学校要发展,经济很关键”,加之当时政府政策上的鼓励,因此,作为台山教育最高学府的台山县立中学也开始了募捐行动。1919年5月,台山县立中学(今台山一中)第二任校长黄明照函请加拿大义侨捐款建校。第二年春天,加拿大域多利埠宁阳余庆堂成立捐建“台山县立中学总公所”,发动华侨募捐,当年有近万名华侨捐加币249596元(约50万华银)。1930年,第八任校长黄铁铮赴美筹建高中校舍,筹得美金24万元,后建成图书馆、高中课室以及学生宿舍的红墙绿瓦3座,至今仍然屹立在台山纱帽山麓。
????曾任台山一中校长的朱伟申考证后表示,“台山一中是中国海外华侨最早超越姓氏宗亲关系、捐款人数最多、捐款数额最大的公益事业”,创造了中国近代县域教育的奇迹。
????同样作为公立学校积极募捐的还有台山县立女子师范学校(今台山市华侨中学),1930年,李婉华接任校长,开始着手筹建新校舍。她先从学校教职工入手,再到学生、家庭恳亲会等募捐,后其赴港募捐,再赴南洋和美国募捐。
????据台山市教育局统计,到1949年前,台山华侨和港澳同胞共捐资为台山兴办了82所小学、9所中学,同时积极捐资助力公办学校发展。
????这一时期,台山的教育事业也达到了一个高峰,据《台山县华侨志》统计,从1922年以前仅200所小学,到1929年增加到1095所,其中还未曾计算没有立案的学校。“有一个时期,学校数量之众多为‘全省之冠’”。
????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终身荣休教授江绍伦曾说:“映射西方文明的台山侨捐学校,实证了中国人的胸襟和智知,是人类文明的标记。”
????百余年持续办学 侨捐学校遍布五邑
????隔着展示窗的玻璃,记者仔细分辨,发现校徽中字迹清晰的就有不少,包括江门工读第一中学、新会礼乐中学、台山广大中学、台山女师、台山县立师范等诸多学校。
????这些曾经或依然矗立于五邑乡村僻野、拥有西洋式校舍建筑的学校,使五邑民众的教育文化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,一些孩子从这里走向省内、国内甚至国外更高层次的学校学习,甚至发达国家的硕士、博士学位获得者亦不在少数。
????距离台山市区33公里的白沙镇西村,这条鲜为外界所知的村落,是当地闻名的“博士村”,走出了涉及原子能、电子、法学、经济学、化学、医学、文学等领域的42位博士、13位硕士,而有的家庭还是“一门三博士”“两代六博士”,成为五邑地区书香横溢的异数,惊艳后人。“如果没有大量海外华侨的影响,没有他们捐资兴办基础教育,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不可想象的。”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院长、教授刘进表示。
????刘进表示,在100多年时间里,众多热心家乡教育的华侨华人积极捐资建校。1949年前,五邑地区由华侨华人捐资兴办的各类学校就有数百所。1949年后,华侨华人继续发扬爱国爱乡、热心教育的光荣传统,至1958年底,仅在当时的台山县就办起了华侨中学23所。1978年至2000年,江门市海外侨胞、港澳台同胞捐资合计44.77亿港元,捐建学校2370所(含江门和国内其他城市),江门市的大部分乡镇几乎村村都有侨捐学校。其中,五邑大学的建立更是海内外五邑人“内外合力,共建大学”的典范。